
ai识别唇形帮听障人士发声!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湖北举行青年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

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
摄影记者 刘中灿
通讯员 肖艳艳
12月5日是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由湖北省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志愿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湖北青年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暨“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在汉举行。活动现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项目团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志愿故事。
AI技术读取唇形,他们用无数个日夜帮听障儿童发声
“叫一声爸爸只需要2秒,但对于先天听障的孩子而言,这可能需要很多年。”这是华中科技大学金蝉子志愿团队志愿者李静宜分享志愿经历时说的第一句话。
而她身后的视频中,患有先天性耳聋的14岁少年正跟着电脑屏幕,发出了“爸——爸”的音节,听到儿子第一次开口叫自己,一旁的父亲红了眼眶。
李静宜介绍,对于听障人士而言,听不见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说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发声器官完好,但是缺少听觉系统的反馈,导致他们说一个字,会比其他小朋友要付出十倍或者百倍的努力。该团队的“AI助聋,让爱发声”志愿服务项目即运用AI技术,研发出唇语辅助训练系统,听障人士可以使用该系统练习正确的唇形,同时,团队中播音主持专业的志愿者还承担起伴读的职责,教授听障人士发声技巧。
李静宜告诉记者,他们的第一套软件系统便是由团队成员用夸张的唇形录制视频,以便听障人士可以看得更仔细。此外,还开发了一套能通过识别唇形发声的硬件设备,帮助完全失去发声能力的人士和其他人交流。
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让系统更贴合听障用户的需求,志愿者们也做了很多功课。他们一边收集听障用户的反馈,一边根据不同人的特点为系统进行升级与改进。如今,研发人员已经在系统中加入了舌位、气息等图示,并通过从音素到字再到词的学习方案,带着听障用户学习。
据悉,除了利用自主研发的系统线上为听障人士提供志愿服务外,金蝉子志愿团队还相继开展唇语讲解、发声教学、科普教育等活动,3年时间,累计帮助300余名听障人士勇敢发声。
“我们的团队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未来我们也会继续精进我们的技术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团队指导老师王然说。
家康合力,让孤独症儿童家长“放手”也放心
“我不敢放手让他离开,他的一生都需要我的存在。”这短短一句话能引起很多孤独症家长的共鸣。武汉理工大学“心心语”志愿服务队“星心相印”项目团队的万诗雨介绍,孤独症儿童康复是一生的支持与帮扶,机构和家庭都必不可少,但团队成员们发现,目前孤独症儿童康复大多依赖机构,家庭和机构之间并未形成合力,家庭在儿童康复中的重要延续性作用没有被发挥出来,因此,形成家康合力刻不容缓。
“我们又不是专家,也不能强迫他学。”每当听到此类话语,团队成员们都会充满干劲。据了解,团队志愿者们针对家康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康复技能在家庭环境中的延续性差的问题,和康复机构合作,制定测评量表,开展家访,观察康复技能在家庭环境中的练习与实操,并做好记录,及时向机构反馈家长意见。志愿者们还成立了线下互助小组,制作数万字的《孤独症家长指导手册》,对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进行技能培训。
此外,团队还组织开展了系列亲子活动和家长交流会。“我们希望每一颗星都能相连,每一个星家庭都能相互支持。”万诗雨介绍。
从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到能主动打招呼;从无时无刻不需要家长的陪伴,到能独立乘坐公交出行。“星心相印”项目团队通过家长交流会、成立同伴支持小组,提升了家长的情绪与信息支持,让“星娃”们的成长有目共睹。
然而,如果说起什么事最难忘,志愿者们一致认为是家长们的“放手”。让团队成员张博文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需要家长陪伴才能出行的孩子。志愿者们一步步带着孩子认识、乘坐交通工具,了解注意事项,直到他完成第一次独立出行。孩子的母亲也发朋友圈表示:儿子终于实现了独立往返!她感到开心和自豪。
“志愿活动就是一群可爱的人影响着另外一群可爱的人,用我们社工专业的话来说就是‘生命影响生命’。”张博文表示,让他听到最有成就感的一句话是“喜欢你们大学生来陪孩子开展活动,你们特别有活力”。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星家庭”都能够重新充满活力。
“我会尽我所能,让更多‘星家庭’发出光亮,以此来帮助下一个星家庭,传递活力,也传递爱。”张博文说。
据了解,“星心相印”项目启动以来,已经累计帮助570余名孤独症儿童,未来,团队将继续助力家康共育,温暖更多孤独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