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痛悼念!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开拓者朱贤立教授逝世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赵雪纯
通讯员 协宣
2024年12月22日凌晨,我国著名的显微神经外科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朱贤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
他是国际显微外科大师Yasargil教授唯一的中国弟子
1933年3月,朱贤立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是武汉一代名医朱师墨,他倡导中西医结合,率先在全国非中医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祖国医学课程。朱贤立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协和医院普外科副教授。
1968年,作为外科专家,参加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在赛义达医院工作。
1968年,协和医院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第三队前排右四为朱贤立教授
1970年在阿尔及利亚赛义达医院,朱贤立(左三)与手术室工作人员
1979年,经教育部统考择优,朱贤立被派往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师从被誉为全球神经外科“世纪巨人”的国际显微外科大师M.G.Yasargil教授。
先进的医疗手段,高难度的手术,每天都给他带来新的挑战。朱贤立几乎天天都泡在显微手术实验室里苦练基本功,为了节省时间,中餐常常都免了。
Yasargil要求极为严格,难得的手术观摩,进修生须远离手术台,坐成一排看电视屏幕,并保持绝对安静。
朱贤立当时已46岁,在国内也带着学生,却老老实实地在实验室按要求进行各种显微镜下基本功练习,忍住脖子、双肩和腰的酸痛,一练就是8个小时。手术结束,他将手术台收拾干净,最后一个离开。
艰苦的训练,使全科医师的操作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手术难度越来越大,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脑动脉瘤夹闭术、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蝶骨嵴内1/3脑膜瘤全切术等疾患都一一被他们攻克。
开颅手术中,这种器械负责牵开脑组织。当时使用的有两种,一种固定在手术台边上,稳定性不足,有损伤患者脑组织的风险;另一种固定在颅骨开口边缘,易对头骨造成损伤。“脑外科医生最可贵的品质,是对脑组织的爱护。”朱贤立说,他看到手术前都会将患者的头部牢牢固定在头架上,便想:能不能把脑牵开器也固定在头架上?
朱贤立用铁条和螺栓制作出固定架,并让国内厂家生产出不锈钢固定架并推广应用。虽然这只是固定方式的小小改变,但使用效果却非常好。朱贤立的瑞士导师、国际显微神经外科权威Yasargil教授看到他的改进设计后赞不绝口,将其推介给一些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之后,国际市场上开始出现新的脑牵开器固定架,虽然样式不同,但其原理基本以朱贤立的为基础。
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新时代,功能越来越强的新器械层出不穷,针对年轻医生越来越依赖“高科技”的现状,朱贤立说,对医生而言,任何手术器械都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因此,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既应该懂得怎样使用器械,更要能看到每件器械的不足,充分了解自己使用的工具,也是对患者的负责。
6个“保暖瓶”温暖了患者32年
2021年春节期间突发不适,68岁的刘婆婆在协和医院查出结肠息肉。同年3月6日晚,老人出现术后消化道出血。周末值班的朱良如教授细心安慰老人,并为她止住了血。巧合的是,32年前正是她的父亲朱贤立教授救了刘奶奶。
(以上图片由武汉协和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