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上海人的“私立老年大学” 让人更想赚钱了

访客 2025-01-01 13:20:41 81295
上海人的“私立老年大学” 让人更想赚钱了摘要: 适老化改造的风,这两年吹得正盛。要把家庭、社区和城市的设施,改造得更加适合老人生活。然而在更加便利的城市设施中,老人能参与的活动,却还是过去那些花样。仿佛只...

适老化改造的风,这两年吹得正盛。要把家庭、社区和城市的设施,改造得更加适合老人生活。

上海人的“私立老年大学” 让人更想赚钱了

然而在更加便利的城市设施中,老人能参与的活动,却还是过去那些花样。

仿佛只要领了那张退休证明,对于生活的想象力就坍缩成了广场舞和菜市场。中国老年人口占据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在公众印象中却活得千篇一律。

最近在上海,一群不爱跳广场舞的退休人决定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定义老人样儿。

在该被叫做阿姨甚或奶奶的年纪,她们被叫做姐姐。

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里,有这样一群沪上阿姨。

虽然都是50+的退休人士,但她们做的却不是普罗大众印象里这个年纪人该干的事儿。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姐姐们的派对活动是蹦迪。

普陀区,一家位置隐秘的电音工作室,一个接一个打扮入时的姐姐钻出略显阴暗的电梯间。

仿佛从破釜酒吧到对角巷,电梯门外别有洞天,动感的节奏音浪扑面而来。

恐怕谁也想不到,在这座集天下圣诞氛围之大成的城市里,还藏着这样一场特殊的圣诞活动:台上小胖子DJ激情搓碟,台下几十位五六十岁的姐姐尽情摇摆。

图丨2024年圣诞派对现场

如果只看背影,甚至很难意识到她们的年纪,bulingbuling的漂亮衣服包裹着匀称的身形,舞动活泼而轻盈,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些圣诞元素的装饰,边跳边聊,热闹劲儿和女大学生没有两样。

休息看台上几位叔叔不好意思下场,不过也随着节奏暗暗踏起脚掌。还有人举起了泡泡枪。

这是上海一家退休俱乐部的圣诞主题派对。

90后陆敏称其为养生迪——下午2点开始,活动结束,该接孩子的接孩子,该回家做饭的回家做饭,啥事儿也不耽误。

她是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的主理人,和搭档佳怡一起,从去年10月起开始经营这家特殊的俱乐部,专门为退休老人提供更少老人味的新型退休活动。

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主理人陆敏和佳怡丨受访者提供

何为退休俱乐部?在中国,这还是个很新的概念。

说起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无外乎三板斧的刻板印象——好动的跳广场舞、好静的写字摄影,还有那爱热闹的,每天下不了牌桌。

要么是在老年大学上上课,要么是在公园里搞一搞奇门武功,仿佛人一到了退休,脑部系统就自动更新,从此告别灯红酒绿,一键升级老年趣味系统。

可总有人不满足于这全国统一的老人样,而退休俱乐部所提供的,就是模板之外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我觉得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开展不出来的。

因为身体原因50岁早退后,小学语文老师悠悠一头栽进了退休俱乐部的万花筒。从2月到现在,她已经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场活动。

有些,是老年大学里也能见到的:插花、唱歌、油画。

不过呈现形式更加洋气一些,插的是韩式插画、唱的是草坪音乐会、画的是抽象派油画。

有些,是听起来不该老人碰的,独属于年轻人的活动。

咖啡拉花、明星见面会、退休派对,还有抱石、飞盘、剧本杀,这些以前只从孩子嘴里听过的新鲜东西。

飞盘活动丨受访者提供

周二走秀、周四爵士舞、周五合唱班,悠悠在俱乐部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即便如此,周三也要抽出空来去参加狼人杀。

出人意料地,狼人杀是退休俱乐部里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在俱乐部活动中接触过几次后,成员自己拉群,组起了固定局。

起初每周9人局还常常凑不满员,很快就能组起12人局。现在每周三,12人局的狼人杀席位得靠秒杀,必须提前定好闹钟蹲守,才有机会在接龙里抢到一席之地。

姐姐们表示,练脑子,狼人杀比搓麻更好使:又能锻炼逻辑又能锻炼说话,肯定能预防老年痴呆。

玩着玩着,还玩出了名堂。狼人杀职业联赛华山论剑,姐姐们不仅跑去线下观赛,技痒之余,自己还组起了一支战队,名之佘山派——佘山是上海最高的山,但对比华山又是一座小山:

我们的水平可能也就佘山的水平,但不管怎么样,就很符合我们的心态,我们玩的很快乐。

狼人杀活动丨受访者提供

除了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派对,退休俱乐部还为一些更大的野心牵线搭桥。

明年,56岁的高校老师刚刚好决定去澳洲留学。

从教数十年,她从未意识到继续求学也是退休生活的一个可选项,直到在退休俱乐部了解到,有人退休后借着游学的机会看遍了世界知名博物馆。

我们的高校对年龄是真的是特别不友好,没有上年纪的。

但在国外学校,高龄学生是非常常见的生源。从儿童游学到熟龄游学,不少留学机构也正在业务转型,两方需求一拍即合。

今年双十一,刚刚好抢到了澳洲+新西兰游学套餐,6周时间,学习艺术课程、住在当地人家中,只需要5000美金(约合36497元)。

自己定了机票,自己办了签证,如同第一次远行的年轻人,刚刚好既兴奋又惴惴,现在唯一不确定的是从机场到寄宿家庭是否有人接送:

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怕,我觉得我行。

群友中,有人即将参加瑞士日内瓦音乐节,有人要举办画展,有人准备结伴自驾去南美,有人接到综艺节目的邀约。

退休俱乐部如同一只补平信息差的脚凳,踏上它,望出窗口,天高地阔:原来在刻板印象之外,退休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不过美好的生活总是少不了现实的托举。

看过上述活动内容,各位可能已隐隐嗅到一丝金钱打底的气息。

退休俱乐部不便宜,比起二三百元一学期的老年大学来说,堪称私立名门的价格:

单次活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平均下来单次百元左右,课程以千元计。

很多会员年消费上万,深度用户悠悠每个月会花掉近两千元。

进阶的游学、出国自驾游等活动,更是价值不菲,长期项目可超10万元。

不便宜,但对于退休俱乐部的受众群体来说,物有所值。

舞蹈活动丨受访者提供

谁是退休俱乐部的受众群体?

刚刚开始有一条简单的纳新标准:会讲英语的退休人。

在退休的年龄会讲英语,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背景标签:高知、中产,财富自由。

她们日常使用小红书,以五六十岁的女性为主: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大学毕业,早一代留学生回国的人群。

婴儿潮一代,本就是全球全世代中最富有的一群人。瑞银集团《2024全球财富报告》指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财产掌握在75岁以上人群手中。

他们中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吃到了时代红利,但毫无疑问,在他们拼搏奋斗时,向上的时代还能回馈正向的积极共振。

相比于当下的年轻人,婴儿潮一代的财富增长要快得多。据KLSE Screener报道,过去25年里,70岁以上美国人的财富总额增长了约6倍,而55岁以下年轻人的财富总额只增长了2.5倍。

迁移到发展稍为滞后的中国,这就是六零七零后。

根据《2024中老年兴趣学习行业发展报告》,五六十岁的老人,是中国家庭总资产最为雄厚,负债率最低的群体。

这个在消费主义聚光灯下几近隐形的群体,其实拥有最饱满的荷包。

而这代人中会讲英语的人,无疑更加富足。

他们就是退休俱乐部的种子受众。

五六十岁,正是玩的年纪。

工作有成、儿女离家,父母尚不需要全天看顾,经济充分独立,此时的姐姐们正在经历童年后人生中难得的第二个喘息时刻。

如同赤子,褪去做为妻子、母亲、上司、下属的社会身份,生命突然有机会被归还给自我。

你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

可问题是,不知道想做什么。

图丨《西瓜》

刚刚退休的半年里,悠悠穷极无聊:

在家里面确实觉得很无聊,然后你就会变得很唠叨,因为你没事情讲,你就会找这个人找那个人反复的唠叨,你知道吧?就会讨人嫌,自己还不自知。

经营房地产公司的青羽也在大同小异的优雅茶会中,感到了厌倦。

去跳广场舞?

这个地方跟他们以往受到的教育的认知度是不匹配的,陆敏和佳怡发现,这一批姐姐很难融入传统的老年活动。

比上,老年活动有些显老,比下,年轻人的活动又有些太过年轻。

我们有一千本书籍安抚老人接受衰老,一万本书籍教导孩子如何玩耍,却没有一本书,告诉退休人可以如何生活。

图丨《西瓜》

有时,就算幸运地找到了想做的事情,也可能因为没有同伴而难以为继。

喜欢蹦迪的青羽,在舞池告别了一代又一代朋友。

起初,总有年轻人可以一起,但渐渐,70后不蹦了,80后也不蹦了,好像只有90后还会来,眼瞅着, 90后也快蹦不动了。

最后,青羽在朋友圈写道:我已经找不到人陪我蹦迪了。

物质的极大丰富,撞上精神消费品的极大贫瘠,造就新时代孤独地狱。

说白了,退休俱乐部的种子受众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钱,但没地儿可花。

而退休俱乐部,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陆敏和佳怡称之为精神适老化,一个贴切的称谓:打造适合高龄者的精神消费品。

大多数人的本能是关注年轻人,而真正的机会是要去关注老年人。纵观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50岁及以上的人掌握着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财富,但我们却总为那些没有那么多钱可花的人生产产品和服务。

诚如斯坦福商学院评论所说,为高龄者创造新消费品,是一个需求巨大,却长期被社会故意忽略的商机。

退休俱乐部提供的是新玩法,更是一起玩的人。

每一位姐姐都告诉我,最吸引她们的,是交到的新朋友。

有些社恐的悠悠,微信好友新增了80多个,周周都见的足有二三十人。

第一次见面,大家就夸赞悠悠的花白头发时尚漂亮,仿佛特意染出来的。在此之前,悠悠在同事家人那里听到的评价只有难看。人们说她不讲究,劝她去染黑,为了维持黑发,她一年要染上十来次,直到头皮生疼。

那一天,悠悠有些拘谨又雀跃地离去,从第二天开始,她成了俱乐部的常客。

图丨《西瓜》

青羽感觉找到了一辈子的朋友,没有其他目的,友谊单纯得如同回到学生时代:

这个俱乐部的活动基本都是秒空,但有个活动没人报名,叫50+再创业,没人来。以前我参加的很多活动其实都是来找资源的,但这儿基本上都是纯玩,纯粹来找同频的人。

为了朋友们,青羽甚至改变了十几年来的生活习惯——

原本每年至少两季,她会前往日本和西双版纳长期旅居。而今年,2个月的日本旅居变成了十几天,有时,她甚至刚下飞机就拎着行李箱直奔活动现场。

有了玩伴,玩就容易多了。

甭管是多年轻的场子,几位玩伴一起,就没了闯入异界的局促。

剧本杀店里,剧本一发,一桌人整整齐齐掏出老花镜,大家会心一笑。

不论什么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学者,没有高低快慢,不必担心丢了脸面。

熟起来后,大群生小群,俱乐部里自发分出了不少兴趣小组。

有读书影视的,有手工园艺的,还有摄影、绘画、狼人杀、猫猫狗狗,甚至求神拜佛群。

不需要俱乐部组织,群友自己就能组起局来。

明年刚刚好计划和4个姐妹自驾前往美西,人就是群里攒起来的。

还有人组起了相亲群,替自己相,也替儿女相:

妈妈先处成朋友,再介绍儿女认识,堪称线上版人民公园。

这大概是全上海最没老人样的一群老人之一。

图丨《西瓜》

其实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五六十岁确实算不上老人。

日本65岁才能开始领养老金,65岁-74岁都是年轻老人。以上海人均预期寿命83.18岁而论,五六十岁,人生才刚过三分之二,不论是体能还是精神,都还在水平线上。

不过普罗大众的认知里,还是有退休=老了的思想钢印。仿佛只要从工作岗位一退,人就自动成了弱势群体。

那个家里的顶梁柱、妻子、丈夫、父母,突然变成领养老金、需要被让座,随时可能被诈骗的人。

或许是过于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的某种精神暗示,退休就意味着需要依靠福利、被保护和供养,一个被尊敬的无用之人。

于是在奉养中,我们也不自觉地为老人样划定了标准形象:节俭、安静、朴素,培养点老人家的爱好。孝顺的子女会做好一切,老人只需要享清福,什么都不用干。

有些场地不欢迎老人出现丨受访者提供

然而退休的人,其实什么都能干。

退休以后我反而觉得我越来越重新认识自己了。

第一次穿上吊带、丝袜,打扮得时尚漂亮,第一次克服恐高症,在抱石课上学会摔下。在俱乐部里,坦然地摘下帽子,像年轻人一样跟着节奏甩头发,年轻时循规蹈矩的悠悠,在退休后做尽了半辈子想都没有想过的挑战。

原来工作之余我是一个比较内向,不会和别人沟通的一个人,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很外向,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在国内向来小心翼翼的刚刚好准备在美国把车开到180迈,因为太低速度会被罚款。

图丨《西瓜》

比起什么都不用做,姐姐们更喜欢什么都做。

每一次的新尝试都是自我边界的一次扩容——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做。

青春期曾被传统压抑的自我,正在慢慢生长复苏。

那一天,悠悠接到爸爸的电话,爸爸高兴得几乎是喊着说话:你现在很开心,爸爸一直看你朋友圈的!

更加开放、自信,关注自我,姐姐们意外发现,和子女的关系也缓和起来。

青羽和女儿的共同话题更多了,从前她还笑话女儿看狼人杀比赛太无聊,现在女儿会帮她抢票,和同学惊奇地谈论,妈妈竟然会去线下看狼人杀比赛。

图丨《西瓜》

没有人有权定义一个少年该怎样成长,也没有人有权定义什么才是正确的老人样。

爷爷过世后,我常常想起一件小事。爷爷喜欢剥葱,一剥剥出许多,吃不完,葱就会干掉,爸爸于是大葱放到高高的冰箱顶上,让他再也够不到。

打那以后,爷爷经常伛偻着腰,站在冰箱门前叹气,彼时我并不懂,为何爷爷如此执着。

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是爷爷与价值之间所剩不多的联系,他需要一些锚点,来证明自己依旧有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