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关村论坛|通用人工智能实现还需很长时间,但AI应用有望今年爆发

访客 2025-03-31 18:33:49 19
中关村论坛|通用人工智能实现还需很长时间,但AI应用有望今年爆发摘要: 红星资本局3月31日消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AI技术,专门设置了“人工智能主题日”。人工智能也再一次成为今年中关...

红星资本局3月31日消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AI技术,专门设置了“人工智能主题日”。人工智能也再一次成为今年中关村论坛的热点。

不同于以往,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业内专家及企业人士探讨的话题也更聚焦“AI+机器人”以及AI应用。

红星资本局在年会期间采访了解到,今年或将成为AI应用爆发元年。具身智能可能会分批次分场景逐个爆发,若实现广泛意义上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至少还需5年-10年的时间。

中关村论坛|通用人工智能实现还需很长时间,但AI应用有望今年爆发

资料图 图据IC photo

多位业内大咖谈今年AI应用趋势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科技部一司副司长康相武在会上指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成果不断涌现。大模型技术持续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他指出,具身智能正成为打通物理世界与人工智能交汇的突破口,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多技术路线加速演进,有望催生通用人工智能新范式,实现重大技术变革。

“今天我们进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现在是AI教AI。”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谈到AI技术的进步周期时表示,AI的进步周期在加速,AI有了慢思考、反思自我进步的能力,可以让AI自己训练AI。“用超级大的模型训练那些‘没那么大’的模型,这样一个老师和学生的搭配,经过蒸馏、标注数据和合成数据,我们会更快地看到模型的进步。”

李开复认为,今天DeepSeek教育了中国所有To B、To C应用。他预计,2025年会是一个应用井喷、爆发落地的元年。“今年开源和DeepSeek是个大事,接下来AI应用会爆发,而各个模型的公司也必须要回归商业本质,去想清楚自己怎么能够打造商业价值,让自己不止有很棒的技术,而且能够真的为客户创造价值。”

智源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也表示,大模型经过过去几年发展,已经进入了应用的新阶段,今年是AI应用的元年,有大量的AI应用或将出现,很多企业、机构、学校在今年会全面深入地应用AI。

“人工智能是通用的能力,智能被赋予各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应用和技术的相互迭代,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黄铁军说。

具身智能并非为人形机器人单独设计

但人形机器人有利于具身智能迭代

“当前具身大模型还存在‘不好用、不易用、不通用’的明显问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认为,现在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没有到“ChatGPT时刻”,部署具身大模型时和本体的适配难度比较高,一些具身模型只能在一种本体或同一品牌的本体使用,这阻碍了更多的机器人公司和硬件公司享受大模型的赋能。

基于此,智源研究院发布了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与开源具身智能大脑RoboBrain。

据介绍,RoboOS不仅能部署在人形机器人上,也能部署在单臂、双臂、轮式等各种机器人上,推动具身智能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迈进;RoboOS中有一个具身大脑RoboBrain,具有长程任务规划、可操作区域感知、操作轨迹预测的能力。这些能力能确保具身大脑像人类一样,看见、感知、理解世界,并做任务拆解。

王仲远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强调,具身智能并不是为人形机器人单独设计的一种智能,单臂、双臂等各种构型的机器人都可以接入具身智能。

从长期来看,他认为人体机器人一定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具身智能或者具身大脑模型的迭代。

“但从短期来看,我们关注的是产业落地,确实人形机器人会带来很多落地上的困难,现在很多的机器人依然处在‘能走’的阶段,正在从‘能走’往‘走得快’‘走得稳’的阶段进行发展。”

王仲远认为,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会给整个具身智能带来一些新的变量。这些技术有助于机器人更快、更高效地拥有“大脑”,从而具备更强的智能。他强调,多模态是大模型绕不开的一种能力。

他提到RoboBrain能够帮助硬件具备一些泛化的智能,帮助机器人真正“看到”这个世界,对人类发出的指令进行拆解、逻辑推理和规划决策,再分配给不同的小脑模型来执行。

红星资本局也从会上获悉,智源研究院将具身多模态大脑模型RoboBrain开源,让本体、模型、应用的厂商可以一起协作,促进行业发展。

具身智能:通往AGI之路?

AGI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终极目标。它能跨领域、跨任务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就像一个真正的人类大脑。

今年,具身智能概念走入大众视野,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具身智能是通往AGI的必由之路吗?

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以婴儿的学习过程进行类比,“人类的婴儿到达一定年龄以后,他的学习能力就已经达到了现在大模型所谓的举一反三。八九岁以后他的运动能力、学习效率也远超现在一些包括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大模型,这就是我们讲的多模态探索、主动式探索和交互式理解,能够让一个智能体迅速成熟。这个是我看到的具身对AGI的重要贡献。”

对于具身领域的“ChatGPT时刻”会什么时候到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认为会分批分场景出现。他预计两年内,具身智能会迎来第一波场景突破的爆发期,例如在物流和食品加工领域。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表示,机器人涉及硬件产业,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阶段,他认为至少要3年-5年的时间。“随着产业化不断成熟,智能性不断成熟,不断地进入到场景。不太会突然爆发,可能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的某一天,你回头看,会发现到处都是了。”

王仲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模态大模型目前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实现广泛意义上的AGI可能还需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取决于本体能力、世界模型构建和数据等多方面因素。

“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的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做饭、洗碗等家务,距离实现这种程度的AGI还有很长距离。”王仲远说,在这个过程中,依赖于本体的能力、对世界模型构建的进展、不同落地场景中数据的积累等。多模态大模型和世界模型是实现真正AGI的必经之路。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曾汉

编辑 邓凌瑶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