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成本优势,何以再放大

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周召开,以“全球视野·上海机遇”为主题,面向全球企业家和投资者推介上海,共享发展新机遇,共绘开放合作新图景。
会前,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与会企业家代表,对全球投资者表示热忱欢迎,对在座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作出具体回应。
他表示,欢迎各位企业家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进一步用好上海的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以及综合成本优势,优化在沪业务布局、加大投资创新力度,在上海率先推出更多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更好实现投资上海、深耕上海、赢在上海。
值得关注的是,“综合成本优势”再度被提及,已然成为上海面向全球打出的一张关键牌。
去年年初召开的上海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强调要“保持定力,综合施策,想方设法巩固工业综合成本优势”。工业降本增效成为上海着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年末的市委学习讨论会上,梳理总结了这项“硬骨头”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从地价到电、气、水、热、网等要素价格,再到企业融资成本、转型成本,逐一打开分析,把握底层逻辑,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应降尽降”。据年终统计显示,累计为工业企业降本超过520亿元,百元营收成本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放眼全市多个领域,从低效土地盘活利用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规范招商引资等,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遵循,即“降本增效”。
上周,陈吉宁围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调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放大财政政策效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服务微观主体。
此前,上海已试点并推开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力求让每一分钱用到实处、用出实效,发挥杠杆效应。上周的调研中,陈吉宁就此项改革工作与一线相关同志进行交流,要求抓好重点攻坚和制度建设,推动绩效管理常态化,更好巩固改革成效。
市领导强调,财税部门要不断细化颗粒度、提高精准度,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要进一步聚焦重点关键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提升绩效,除了针对“不合理”“非必要”成分的压减,更体现于投入的“准心”上,进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对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社会运转来说,这是更为积极的“降本”之举。
具体而言,财政科技投入,要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把投入引导到基础研究领域,推动提升创新研发效率。产业政策资金,要加强统筹,体现对企业的更加精准支持,实现更好发展。政府引导基金,要履行好出资责任,持续做好跟踪评估,协同产业部门推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尽职免责机制。
公共服务投入,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新变化,调整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和投入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优化资源均衡布局,更好助力城市更新。
在上周召开的上海市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也传递了类似信号。
比如提升乡村水体清澈度,要在降本增效上下更大功夫,因地制宜,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比如持续加大林绿、湿地等资源保护力度,推广更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在显见的要素成本之外,人才集聚、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集聚、完备产业生态乃至多元文化供给、城市活力,以及对企业经营尤为重要的——长期、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均构成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趋势新要求,如何为企业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赋能,尤其是针对企业成长需求,及时精准匹配智算、语料、绿电、场景、平台等创新要素供给,亦决定一个企业、一门产业乃至一座城市的长远动力。
上述方面的质量越高,相应的“综合成本”也就越低。上海要打的“综合成本”牌,正在于上述方面的集成。
也可以说,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直接关联着城市的综合成本优势。持续放大这一优势,将是这座城市的重大课题。
原标题:《【上海一周】综合成本优势,何以再放大》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来源:陈正宝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