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西辽河下游,向阳乡新建村的向阳集市

访客 2025-04-13 11:37:04 9
西辽河下游,向阳乡新建村的向阳集市摘要: 马车从狭窄的村路里驶出来,就进入了一片开阔的田野。这里空气干燥,风无拘无束地到处跑着。从垄上飘来淡淡的烧牛粪的味儿。远处...

西辽河下游,向阳乡新建村的向阳集市

西辽河下游,向阳乡新建村的向阳集市

马车从狭窄的村路里驶出来,就进入了一片开阔的田野。这里空气干燥,风无拘无束地到处跑着。从垄上飘来淡淡的烧牛粪的味儿。远处和田垄平行的地方,每隔几里地就有一排防风林。几个农民在地里忙活着,天刚刚亮。

车老板是前院的四爷爷,他坐在前边的车辕上,两腿耷拉在一侧,跟随马车的节奏来回晃荡着。他在空中打起响鞭,“啪”地一声,空气像是被打出了一个漩涡,壮硕的马儿一甩马鬃,迈开四蹄快走。木质的马车厢上垫着一层棉被,上面坐着四奶奶、母亲和我。

朝阳在东边的平原上方露出头,像红彤彤的灯笼一样,天不冷也不热。母亲和四奶奶一路上唠着嗑,十岁的我看着村路两边的风景,盼望快点到集市上。但是田垄一茬接一茬,小路蜿蜒向远方,像是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似的。

我旁边的笼子里,四奶奶家几只胖乎乎的黑白花小猪崽来回拱着,想找食吃。挨着猪笼是两捆用糜子秆扎成的笤帚。四奶奶想用猪崽和笤帚换回一些菜籽、农药和大米。母亲的口袋里装着买铁锅的钱。而我心里惦记着上回在集市上看到的一只镶着蝴蝶结的发卡,我一直没有跟母亲说。

马车翻过一道土坡,扬起的尘土很快又落下来。有几只村里的狗跟在后面叫着,远处传来牛的哞哞声。马车走进新建村,四爷爷的鞭子在空中一晃,停住了车。他把马拴在集市附近一户熟人家的院子里。我跟着母亲跳下马车。这时,四爷爷和四奶奶从这户人家的仓房里拉出一辆手推板车,把猪笼和笤帚放在上面,往集市上推着走。

我的家乡在西辽河下游,是被称为“东大荒”的一片冲积平原。我们向阳乡距离最近的城市一百多里,离最近的小镇也有四十多里,乡亲们买东西非常不方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本乡新建村有了向阳集市。集市上卖货的大致分三类,有从镇上来的,有附近村庄商店里来的,还有就是本地村民。镇上和商店来的,基本上卖的是日用百货和新鲜的水果、蔬菜、衣服之类;村民们则是把自家手工制作的马鞍子、柳编筐以及家畜拿来卖或是交换,因此集市也大致分成土产日杂、水果蔬菜、特色小吃、米面粮油、牲畜交易五个区域。

西辽河下游,向阳乡新建村的向阳集市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摄于2021年

母亲在几家卖锅的小摊前转悠,摸摸这家的锅有多厚,又问问那家的锅多少钱。她一直在对比着,没有拿定主意。这时从旁边的小酒坊里飘来粮食酒的醇香,跟散酱油、散醋、油条炸糕的味道混在一起,勾起我的食欲。母亲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从小吃摊上给我买了一根油条。当我吃完油条时,母亲也终于买到了合适的铁锅。母亲把铁锅暂时寄放在小摊上,又领着我去买了一箱洗衣粉和一袋子准备下酱用的大粒盐。

就在卖盐的小摊旁边,我看到了那只镶着蝴蝶结的发卡。母亲似乎呼唤了我好几声,我也没有听到。我的眼光定在了发卡上面,没有办法挪开。但是母亲终是拉着我的手,走出了集市。

我们在马车旁边等了一段时间,四爷爷和四奶奶也带着菜籽、农药和一袋大米回来了。我们坐上马车,赶到中午回到了家。

母亲把新买的铁锅安在灶台上。她从菜园里挖来两锹黄土,加水和成泥,用手抓起泥巴,一团团地糊在锅边。当泥巴把所有缝隙都堵住后,母亲再用手沿着锅边,仔细地把泥巴抹平。新买来的铁锅不能直接用,母亲用提前准备好的猪肉皮来回地在锅里刷蹭,直到铁锅里所有的地方都镀了一层亮闪闪的油,才停手。

第二天一早,母亲用新锅做了炖白菜和玉米面饽饽。锅盖掀起来时,玉米面的香味,猪肉白菜的香味,同时向上蒸腾,继而向周围扩散。这时,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早已围在母亲的身边等着了。

母亲也读过书。她读到小学五年级时,因为家里弟弟妹妹多,她是老大,不忍看着姥姥和姥爷太过操劳,就主动放弃学业,跟着大人下地干活挣工分了,从小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四个,父亲是村支书,整天忙着村里的事情,很少在家,所有的家务几乎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母亲闲下来的样子,记忆中她永远在忙碌。

小伙伴们的头上有各种各样的发卡,跳绳的时候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既羡慕又失落。我也有过一只粉色的蝴蝶形状的透明发卡,是父亲从镇上给我买回来的生日礼物。我经常把它洗干净放在窗台上,看阳光照在上面,散发出柔和的光影。它成了我最心爱的宝贝。有一天,村里的一个叔叔来到家里,坐在窗前的椅子上跟父亲聊天,顺手把窗台上的粉色发卡拿在手里,随意摆弄。只听“咔嚓”一声,发卡断了。我差点哭出来。

叔叔有些歉意,母亲见状连忙说,“没事没事,小孩子的玩具而已。”我内心充满了委屈,什么也没有说,走出了屋子。

这天下午,我在村子东边的树林里游荡,迟迟不愿回家。当我走到路边的一棵老柳树下时,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我回头看,母亲正匆忙地向我走来。她走到我跟前,我转头抚弄着柳枝,不说话。母亲从老柳树上折下两根较长的枝条,随手编织出一条好看的圆环,戴在我的头上。她端详了一会儿,又从树下采了几朵野雏菊和喇叭花,插在绿色的圆环上,拉着我的手说,“小公主,我们回家吧!”母亲因日夜操劳而变得粗硬的手此刻却特别温柔。

母亲编的绿色圆环特别好看,直到柳叶干枯掉光了,我也舍不得丢掉,写作业时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一天上午,母亲从外面扛回来一捆新割的柳条,在院子里忙活起来。柳条像我的小拇指一样粗,母亲一根一根地剥掉柳条皮,露出嫩白光滑的柳枝,放到墙根下的阴影里晾晒。

几天后母亲把阴干的柳条收起来,开始编柳条筐。这柳条在母亲手里,变成了挎在臂弯里的带横梁的小筐,拎在手里的精美的小篮,还有装粮食的囤子……母亲找四爷爷和四奶奶去赶集,可是那几天他们不在家。母亲用绳把这些筐捆好,背着拎着,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说,你们在家要好好写作业,她便出门了。

下午太阳西斜的时候,母亲才回来。她把买回来的棉布和肥皂放好,便把我们几个叫到跟前。她拿出一袋奶糖,给我们四个每人分了几块。我嚼着奶糖,独自去鸡窝里捡鸡蛋时,母亲从后面跟上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递给我,摸了摸我的头,就走了。我打开纸袋,一只镶着蝴蝶结的发卡出现在眼前。夕阳下,透明的蝴蝶结闪出五彩的光,照亮了一个乡村孩子的童年。

母亲日复一日地忙碌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渐渐长大。向阳集市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根据村里人的需求变换着内容。网购如此发达的现在,快递连最偏远的村子也能送到,但向阳集市依旧热闹,它用最朴素的形式呼应着人们质朴的心灵。它承载着乡情、人情,有浓浓的生活味、烟火味,更有人与人之间割舍不断的联结。

原标题:《西辽河下游,向阳乡新建村的向阳集市 | 周静》

栏目主编:舒明 文字编辑:谢娟

来源:作者:周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