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市浉河区:科技“香茗”沏出茶产业新味道

大象新闻记者 龚雪 通讯员 陈笑闻
4月16日,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的茶山一片新绿。走进董家河镇的生态茶园,茶农岳家军正盯着手机屏幕查看数据:5G高清摄像头传来的实时画面里,土壤墒情、茶叶长势等参数清晰可见。这些数据,正通过“云+网+X+端”系统同步传输至“数字茶园”平台。
“3月初的一场倒春寒,要搁以前得损失三成新芽。现在系统提前3天发出低温预警,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嫩芽保住了。”岳家军介绍道,“智能管家”的功劳让他笑得合不拢嘴。如今,老岳每天都要通过手机查看茶园的“健康报告”,从茶园管理到销售行情,科技正重塑着传统茶农的种植习惯。
沿着蜿蜒的茶山路前行,5G高清摄像头和气象数据采集设备随处可见。这些设备实时监测茶园的虫情、茶树病情、土壤墒情以及茶叶长势等信息。技术人员根据这些数据,及时为茶农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实现了对茶叶生长的全天候、全周期、全方位监测管理。这些设备实时采集的数据,正为全区 63.5万亩茶园绘制 “数字画像”。
从茶园到车间,炒茶制茶环节也同样科技感满满。在信阳文新茶叶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鲜叶经过风选除尘后,直接进入数字化生产线。蒸汽杀青机精准控制温度,滚筒揉捻机根据茶叶嫩度自动调节转速,智能烘焙房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变化……
“过去炒茶全凭师傅手感,一锅茶一个味;现在每条生产线都有‘数字配方’,从杀青到烘焙每道工序参数全部固化在控制系统里。” 董事长刘文新拿起刚下线的毛尖茶,嫩绿的茶汤在杯中舒展。他介绍道,智能化给传统工艺装上了“标准尺”,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让信阳毛尖更香、更绿、更浓,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浉河区,越来越多的茶叶机械,如微波杀青机、自动炒茶机等在茶企和茶农的作坊中广泛应用,推动了茶叶生产方式从人工向工业化、智能化的转变。
当茶叶“坐上”无人机,云端上的 “茶香通道”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极速飞跃。今年3月26日,浉河区联合顺丰速运开展智慧数字化物流新模式探索,构建“无人机 + 地面配送”的立体物流网络。在“低空翱翔・茶香速达”信阳毛尖寄递无人机首飞仪式上,丰舟90无人机成功搭载首批信阳毛尖完成飞行。
14公里的崎岖山路,无人机仅用3分钟就轻松飞越,春茶运输时效提升91.4%。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突破了山区道路运输的限制,还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让新鲜的茶叶能够更快地走向市场。
从 “一叶独放” 到 “产业蝶变”。如今的浉河区,已形成“智慧种植—智能加工—数字物流—云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赋能体系。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
“当古老茶乡遇上新质生产力,每一片茶叶都在讲述科技的故事。”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的话,在漫山遍野的智能设备上得到印证。那些闪烁的传感器、轰鸣的生产线、翱翔的无人机,正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审:孙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