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随笔丨书非借不能读?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不少电商平台启动了图书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勤加购物车、尽情买买买。新书上门,内心的满足感自不待言。至于这些书什么时候读完,那是老生常谈的另一个问题。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不少买书人真实的自我写照;“书已经买了,为什么还要读”,是轻微的自我挖苦。谁都知道买书的终点不该是放着吃灰,但翻过几页之后,又忍不住往手机瞟去。一本书拖拖拉拉的,可能要读上很久。
这种拖拉并非不能改变。前段时间,重新拾起了上图书馆的习惯,阅读效率显著提升。难道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也”?首先,图书馆的书外借期限是28天,可续借一次,也就是最多56天,虽然不至于“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但在一定程度上,截止日期的存在能成为阅读的动力。
其次,借书、读书、还书、再借书,这一循环也带来了某种乐趣。仿佛游戏中完成了某个小任务一般,虽然对主线进度没多大影响,但有效促进了多巴胺分泌,更不要说阅读本身带来的收获。
图书馆还有另一重好处。如今在电商平台购书,往往带着明确的目标,或是被营销、算法推着走。但在图书馆,没有人给你“推荐”或“画像”,你可以查找某本具体的书,更可能与认知之外的某书意外相遇。在算法编织的安稳世界之外,或许也需要通过传统的方式,甩开阅读惯性,享受意外的美好与挑战。
上海的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服务也很便利,值得充分利用。或许有人要问,都去图书馆借书,买书的人不就少了吗?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借来的书有喜欢的,可以购买收藏、一读再读;迫切想读的书也未必马上能借到,买书可能更便捷。借书、买书都是阅读的途径之一,如果通过借阅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就不会“书非借不能读”了。
原标题:《新民随笔丨书非借不能读?》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