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降智或不可避免,教育如何应对?

访客 2025-04-26 12:25:22 5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降智或不可避免,教育如何应对?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学生从原先的互联网“原住民”渐渐成为了人工智能“原住民”。在教育领域,我们有时候会把这些长...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降智或不可避免,教育如何应对?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降智或不可避免,教育如何应对?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学生从原先的互联网“原住民”渐渐成为了人工智能“原住民”。在教育领域,我们有时候会把这些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人的大脑称为“屏幕大脑”,这个称号是比较真实而客观的。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让现在的学生长时间专注于学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注意力管理有缺陷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很少能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完,即使学校开设的课非常有意思,学生们也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可用不了多久,他们又开始急急忙忙转向下一件感兴趣的事。

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和数据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证实,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正在不断掠夺青少年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

在《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这本书里,美国知名作家和战略研究专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我们正在渐渐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注意力停留的时间过短,意味着外界输入的信息与一个人已有的背景知识交互作用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了,人们会相应降低深度思考等积极思维过程的频率、强度和质量。不得不说,这正对教师的教学、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此消彼长

人工智能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来说,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

先说好消息。人类的智商每年都在提高,这为我们学习更难的知识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早在1983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荣休教授詹姆斯·弗林就称,他在调查了20多个国家的智力测试资料后,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指数(智商测试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被称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具体来说,弗林效应有如下两大表现:一是智商测试分数持续上升,弗林效应表明,世界人口的智商自20世纪初以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某些情况下,短短30年内智商分数增加了多达10个百分点;二是弗林效应在流体智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得分中尤为明显,说明流体智商提升显著,而结晶智商(即依赖于经验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相对较弱。

弗林效应产生背后的原因复杂,主要涉及三大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营养状况的改善、医学进步减少传染病和脑损伤、近亲通婚减少等;社会学因素,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社会复杂度增加带来的认知刺激、家庭规模变小使孩子得到更多关注和照料等;心理学因素,人们对智商测试的熟悉程度增加,以及现代技术(如交互式屏幕和虚拟游戏)对抽象推理能力的刺激。

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富裕国家,弗林效应导致的智商提高趋势已经减弱,甚至出现了平均智力下降的现象。有些专家判断,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人工智能升级有关。恐怕“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将形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塑造大脑接受信息和学习的方式,人工智能甚至很可能在事实上参与到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中,导致人类智力集体“降级”,尤其是思考力和记忆力都有可能在下降。

过早接触屏幕,大脑会习惯“偷懒”

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孩子因为从小接触屏幕,习得了同时做多件事情的能力,这导致注意力特别容易涣散。虽然人的行为动作切换可以快速发生,但注意力的完全转移却需要更多时间,比如,人的注意力从一件事转移到下一件事大约需要20分钟。

因此,同时做两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提高了效率,实际上每件事花的时间都更多,而且两件事情可能会完成得更差。

如果儿童使用电子屏甚至网络成瘾,对大脑影响则更严重。因为大脑各部分通过各种神经递质连接,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靠神经递质发送和传递信号,其中就包括对人的注意力和行为选择、运动控制和强化学习都有重要作用的多巴胺。多巴胺在奖赏回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够驱动人的动机和行为,使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愉悦和奖励的事物。此时,大脑就像一个过滤器,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然而,大脑的高效运作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因此,大脑总是爱“偷懒”。随着电子屏幕走进学生的生活,原本的刺激-奖赏机制变得更加容易,电子产品让多巴胺的产生更快、更“便宜”、更节省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只要手里拿个平板电脑,就会表现得十分专注。

最近一项针对11815名儿童的科学研究表明,高频率使用屏幕媒体,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冲动性,他们对惩罚或者奖励更敏感,相关脑区即使在静息状态,大脑的连接也发生了改变。这种结果关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存在。

除了智力之外,屏幕还会带来别的潜在问题,比如,幸福感下降和焦虑过度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时不时地拿起手机看看微信朋友圈,怕漏掉什么重要动态和消息,这叫信息错失焦虑综合征(Fear of missing out),因为害怕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而落伍,这会带来人际沟通障碍等负面问题。

“插秧式”教学环境会加剧学生孤独感

那么,教师的问题来了:面对这些不喜社交、幸福感低并且焦虑严重的“屏幕大脑”,究竟该怎么给他们上课?

首先是教学内容上要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其实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即使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学校教育也要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使其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

其次,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时候漫步在校园,遇到学生我总会问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围坐在一起上课吗?”答案显而易见,没有一个学生说排排坐的“插秧式”座位安排更好。确实,人是社交的动物,被电子屏幕剥夺的社交活动,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如果学校教学仍然是像现在这样排排坐,只会加剧孩子的孤独。

此外,教师应多利用多媒体资源,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图片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及时反馈与激励,模仿游戏方式,通过口头表扬、小奖品、加分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我们已经无力阻止人类大脑降级,即便学校也无法做更多来阻止大脑降级,只能减缓降级的过程,包括制定“手机不能进校园”等规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同时在想,老师们在不得不同时处理那么多网上任务的时候,如何防止自己的大脑降级、变笨呢?丹尼尔·戈尔曼与彼得·圣杰合著的书《三重专注力》里提及,所谓“三重专注力”,就是除了关注自己,还需要理解他人以及理解更大的世界,就是专注于更广阔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书中的建议就是:注意力不仅指向自己,也指向他人。当一个人的注意范围变宽,视野开阔,心胸也变得开阔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品质也就相应得到提升,就不容易受到屏幕的驱使了。

(作者为上海市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执行校长)

原标题:《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降智或不可避免,教育如何应对?》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张鹏 王星

来源:作者:郑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