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访客 2025-04-27 16:22:22 13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摘要: 近日,“MetaSVS 光明随心订虚拟自行车联赛高校赛”落下帷幕。来自3个国家、24所高校的18支自行车队经过四轮激烈比...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近日,“MetaSVS 光明随心订虚拟自行车联赛高校赛”落下帷幕。来自3个国家、24所高校的18支自行车队经过四轮激烈比拼,最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汉大学分别夺得车队冠、亚、季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张思源获得个人总积分冠军。

在虚拟体育公开赛的舞台上,这些高校学子们,有的追逐冠军梦想,有的享受骑行快乐,有的在探索中成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书写着属于高校学子的热血传奇。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竞技与快乐并行

经历了一段‌“龇牙咧嘴”表情的艰难爬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王文嘉夺得了最终轮的个人冠军,赛季个人季军。虽然跟第二名只有五分的差距,但王文嘉对自己的表现挺满意,“赛季初开局不利,不过我没有放弃,在后面的比赛中拼尽全力,能够一点点追回来。”已经参加第三届虚拟自行车联赛,他更看重自己在比赛中的成长。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从初中加入业余车队开始,自行车就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曾经沉迷电子游戏的他,在骑行中找到了新的方向,生活变得健康而规律,体重也从80公斤减至62公斤,实现了蜕变。进入大学后,他在校长跑队和单车社继续深耕,成绩稳步提升。在2023SVS虚拟体育自行车联赛高校组中,王文嘉和同学默契配合,一举拿下团体冠军。2024年,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MetaSVS虚拟自行车联赛高校赛男子总冠军,并成功入选中国大学生公路自行车国家队。

虚拟体育对王文嘉来说,是成长路上的得力助手,它能打破地域限制,让选手在安全的平台同场竞技。“在冬训向赛季过渡的关键阶段,虚拟自行车能帮助我进行高强度训练和战术模拟,调整出最佳竞技状态。”这个赛季,王文嘉的骑行功率有了提升,而因为严格控制体能,他的功率体重比也较其他车手更高,帮助他在爬坡赛道有出色的表现。为了提高自己的骑行能力,在原有的自行车教练外,他还找了体能教练,指导自己在体能和力量训练上的提升。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从与其他高校选手约骑活动,到如今同场竞技,在王文嘉看来,虚拟体育公开赛的持续举办,提升了整体的竞技水平。“如今比赛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大家对比赛重视程度提高了,另一方面通过良性竞争带动了车手水平的不断提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今年比赛的大赢家。除了车队和车手冠军,男子个人前十名中占有3席,这也助推学校从社团到成立校队。谈到钟爱的自行车运动,王文嘉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未来能加入洲际车队参加职业比赛。”

与王文嘉追逐职业理想稍有不同,新加坡国立大学队领队王晔带领着他的队伍,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快乐骑行”之路。他介绍,学校拥有一个80人规模的社团。此次参赛的三名队员,都是学校运动社团的活跃分子,其中郑许诺还是铁三队的成员。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虽然仅有三名队员上场,但每次比赛都吸引众多同学前来观赛。区别于其他着重追求成绩的队伍,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主打快乐骑行,比赛时不仅安排了摄影师,还准备了披萨、炸鸡、啤酒等 “特殊补给”,让队员和观赛同学都能充分享受比赛乐趣。赛后,郑许诺表示,来年计划借助铁三队资源,在延续快乐骑行的同时,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王晔此前有过参与虚拟体育比赛的经历,今年因为课业冲突,他以领队身份参与,负责赛前联络调试、赛中加油助威、赛后复盘调整等工作。自己更偏爱线下骑行带来的真实感,但他认为线上骑行不受天气和地理限制的优势,帮助保持训练状态、结交新朋友,将虚拟互动转化为线下真实情谊是关键。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对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队而言,此次参赛不仅是一次竞技过程,在上海的线下比赛也成为队员们与上海高校友人叙旧、探索上海的好机会,借此与众多海内外高校的同学互加联系方式,拓展了社交圈。

新人初体验线上赛魅力

首次参赛的江汉大学大一学生赵轩夺得个人总积分第二名。2019年,他与自行车运动结缘,从山地自行车到公路自行车,一路坚持。此次参加虚拟体育公开赛,他抱着与高手交流的心态,勇敢地站上赛场。

第一次的参赛经历,让赵轩有了小小的心得,“冲刺能力是我的优势,但因为我的体重因素,爬坡表现不理想。我在加强锻炼,适当减重,但也不能减太多,毕竟还是要保持我的优势。”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线上比赛让选手们提前了解彼此实力。今年3月的线下赛,赵轩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张思源、王文嘉有了面对面的交流,分享骑行心得并结下友谊。对于现场赛事工作人员贴心的服务,赵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赵轩每周训练13至15个小时,他还通过抖音结识了线上教练指导体能训练,这样的规律运动节奏已经坚持三年。赵轩认为,自行车运动最吸引自己的是,“完成训练的成就感、赢得比赛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带来的前进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的范一鸣是本赛季女子组总积分的亚军获得者。她告诉记者,“正好去年硕士毕业后的空闲时间里,因为探索学校周边美食与风景,购置了一辆公路车,由此开启自行车运动之旅。”起初,她的训练并无系统规划,主要在周末与朋友结伴骑行周边地区或挑战爬坡路段。之后,经朋友介绍,她加入了交大车协,找到了更具归属感的骑行团体。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今年,范一鸣首次参与虚拟公开赛,对于取得的优异成绩,她感到很满意。她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相较于平路骑行,她更擅长爬坡路段。她认为这种线上虚拟赛事形式新颖,与线下路骑存在差异,对体力分配和战术安排的要求更高。线上骑行不受天气和时间限制,便于制定规律训练计划,但少了真实骑行时的沉浸感与社交互动。所以,线上线下两种骑行方式能够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可共同提升骑行体验,实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当被问及如何鼓励女同胞加入自行车运动时,范一鸣引用了环法女子赛冠军Annemiek van Vleuten的名言:“爬坡时流的每一滴汗,都在重塑这个世界看待我们的方式。” 她希望以此激励更多女性勇敢踏上自行车运动之路,收获独特的骑行体验与成长。

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当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赛事是核心要素之一。新时代技术的发展,正在让体育行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虚拟体育赛事聚焦定位年轻群体,其发展潜力巨大。

上海久事智慧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晶晶告诉记者,上海虚拟体育公开赛举办四年来,不但带动了虚拟体育行业在全国的迅速发展,也逐步形成了国内虚拟体育的行业标准。未来将借助IP效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国际合作,让更多的全球顶尖选手和团队参与进来,实现品牌国际化,打造国际虚拟体育综合性品牌赛事。

原标题:《这条虚拟赛道,见证一场高校学子的热血骑行之旅》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秦东颖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