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养老|老年读者为何爱上图书馆?

开栏的话: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自今年初14部门联合印发的《“乐龄乐读、乐学乐为”老年阅读行动方案》以来,上海加快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步伐,以文化艺术浸润银龄生活。本报今起推出“文化养老”系列,通过一个馆、一堂课、一支志愿服务队等小切口,探视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银发族的日常生活,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提供上海样本。
上海图书馆东馆三楼阅读广场,窗边正对户外绿意的沙发椅空了出来,80岁的读者邢文彦拿着选好的两本书赶紧坐了过去。“这个位置坐着舒服,外面是树林,眼睛看书久了会疲劳,正好抬头看看绿。”邢文彦退休前从事书法工作,平时爱看碑帖字画类的书。刚从扬州旅行回来没两天,就在家里呆不住了——吃过早午饭就从徐家汇坐地铁到上图东馆,读到傍晚再回家吃晚饭,“不出去旅游的时候,一周至少来个两三次,每次待五个小时以上。”
昨天发布的《2024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显示,60至80岁的老年读者群是沪上图书馆三大活跃读者群之一。而过去一年,上图东馆接待的60岁以上读者有近15万人次。什么魔力让老年读者喜欢“泡”在这里?邢文彦说,“这里干净整洁,书多,服务态度也好,喝热水很方便,还有来了就能上网。”这是通用服务,上图东馆还为老年读者定制了多样化服务:15秒就能从压缩状态自动成型的电动轮椅,放大至70倍的电子助视仪,适应轮椅的低位服务台,及时换新的多语种大字本图书专架,随处可见的辅助阅读设备……一系列人性化的创新举措,让银龄群体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提升生活品质。
70岁的读者胡春生在三楼智能书架最前面一排新书书架找到心仪的《黄宏嘉传》,传记类是他的最爱。“这边书更新快,我两个月来一次,每次借十来本回去看。20多年前淮海路馆刚建好我就办了读者证,东馆建好后更近了,地铁四站路就到。”采访过程中,很多老年读者都是上图淮海路馆、东馆的常客,馆际间的通借通还让他们倍感方便。
据上图读者服务中心主题阅览一部主任许圆德介绍,该馆在内容供给上尽可能充分考虑老年读者的需求,东馆自开馆以来就着力推动纸本文献和数字资源的适老化。馆内开架355种中外报纸、1053种期刊,定期更新品种并专为老年读者配备更具舒适感的斜面报刊阅读桌,桌子中间设计的空档可以放保温杯、眼镜等,还能借用放大镜、老花镜。报刊区特设视力友好的大字本图书专架,开架约900余册,涵盖中、英、日等多语种。
家住浦东高行镇的老年读者金小明和孙女是上图东馆的常客,记者探馆时她们正在大字本图书专架旁的有声读物区试听。“带她来借点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我也顺便听些自己想听的书。”照顾到老年读者的听书需求,上图东馆二楼开出广播图书馆,定期更新精品视听内容资源。读者通过现场提供的平板和耳机,或者在东馆500米范围内简易操作智能手机,即可观看与听赏。此外,东馆的主题馆每月定期推出健康类、科普类讲座,为银发族提供更为多元的知识体验。而“爷爷奶奶讲故事”比赛、“梦想读书会”阅读活动展示等,调动银龄读者的自主性,让他们成为阅读推广的主角。
“我喜欢借健康类、声乐类的书。”满头白发的陶先生精神矍铄,挎着帆布袋健步如飞,“但就是视力不好,阅读起来费劲。”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走进一楼无障碍阅览室,这里配有10台不同种类的助视仪,最多可放大至70倍,还能调节页面颜色和感光度。他拿出新借的图书试了试,“果然清晰了许多,以后可以常来这里。”
说话间,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在馆员的搀扶下前来借轮椅,工作人员为其调至电动模式,并手把手教了使用方法。“馆内面积大,楼层高,对于体力不算太好的老人,可以来无障碍阅览室和寄存处免费借轮椅。”许圆德透露,上图一线服务窗口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首位接待馆员即为“首接负责人”。尤其在为老年读者提供服务时,遇事不推诿,必要时将老年读者引导至相关部门或服务区域进行交接。
记者注意到,各楼层接待处设有“高低台”,低台下方镂空,方便轮椅停留;馆内各楼层均设置无障碍厕所,配备无障碍电梯,确保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能够轻松通行。
老年读者甚至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阅读服务:上图每月准备剪报册并寄送到福利院老人手中。上海“享借”平台通过网上借阅、邮寄上门的方式,将图书直接送达读者家中。残障读者可免费借听书设备“听书郎”,周期为120天,从30T、5000多集的图书讲座资源中自选下载,并由上图东馆免费寄送。这一服务开展两年多来,上图东馆平均每月要发80多单快递。
原标题:《文化养老|老年读者为何爱上图书馆?》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婷 孙彦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