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访客 2025-04-28 11:20:57 9
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摘要: 新华社大连4月27日电 题: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新华社记者李妍春日的渤海之滨,海风轻拂,凉爽...

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新华社大连4月27日电 题: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新华社记者李妍

春日的渤海之滨,海风轻拂,凉爽舒适。晨光初洒大连旅顺港口,一行人乘缆车登上白玉山顶,俯瞰壮观的旅顺军港与海军战舰。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旅顺军港。甲午战争在这里爆发,影响了台湾人的命运啊!”台湾成功大学教授陈美霞望着眼前的景象,声音有些颤抖。130年前,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

与陈美霞一同来的,还有众多台湾同胞,他们应台盟中央邀请齐聚大连,参加以“海阔同舟 潮涌未来”为主题的两岸海洋文化交流活动。

“原来台湾的第一条海底电报线是船政人铺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船政历史展览厅内,泛黄的《轮船营规》手稿与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桢布置台湾战备图,仿佛将时间拉回一百多年前。来自高雄科技大学的张同学,眼中闪烁着新奇的光芒,“小时候历史课也学到了船政这段,但没这么详细,这次展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船政历史展览厅内,台湾同胞参观由大连海洋大学自主研发的大载重无人机(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妍 摄

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中国第一艘千吨级军舰“万年清”号下水试航,到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母舰驰骋大洋,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在展厅徐徐展开。

在“台北府城旧影”照片前,陈美霞驻足良久。1875年,沈葆桢奏准增设台北府。年逾古稀的陈美霞说:“今天第一次现场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好像历史与现实连结起来了,很受触动。”她拿出手机拍下了台北市政府为纪念沈葆桢保台开台的功绩而将公共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的老照片,“需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历史,两岸的融合就会水到渠成。”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沈葆桢临危受命,指挥船政轮船舰队渡海保卫台湾。此后,本着兴台湾之利的目标,清政府在台湾进行机械开矿、修路等近代化事业,开启了台湾近代化的大幕。至今伫立在台湾屏东县的石门古战场纪念碑,依然向世人讲述着这段历史。

讲解员指着一幅名为《航行在台湾海峡的“万年清”》的美术作品解释道,这艘船政自造的中国首艘千吨军舰,曾是两岸物资运输的“海上生命线”。台湾学生简星宇缓缓穿梭在展厅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来大连我学到了很多”。

在斑驳的船政文献与鲜活的现代科技中,大家彷佛能触摸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海洋基因。

全球首制商用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模型、最大抗风等级8级的大载重无人机、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福兴海”号船模……展出的现代海洋科技成果令台胞们赞叹不已。

80岁的台北人丁振隆正在体验VR游艇模拟器,他操纵驾驶杆破浪前行,屏幕上实时显示船体运行三维影像。“这是我第一次驾驶游艇,感觉到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太大了,超出我的想象!”

台湾青年李璞的眼神中满是震撼:“我感觉到祖国正在逐渐恢复原本作为海洋大国的实力,这种民族复兴的历程,我正在亲历其中。”

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台湾学生简星宇(右二)与同学在大连旅顺老铁山观景台俯瞰黄渤海分界线(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妍 摄

大连之行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台湾同胞与大陆的历史、文化与未来。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触摸民族复兴的脉搏,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大陆的壮美。

在老铁山观景台,台胞们俯瞰黄渤海分界线,两片海域在此交汇却颜色分明,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奇特景观。

对于未来,台湾学子们充满憧憬。家住台中的张同学已经计划好要去深圳实习,来自高雄的谢同学正在读电子专业研究生一年级,他说:“大陆的发展日新月异,也许过几年后我会来大陆发展,还想到大陆更多地方看看,收获更多体验。”

原标题:《跨越山海 血脉相连——台胞两岸海洋文化交流行侧记》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夏徐寅

来源:作者:新华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