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赵枫:可为之年的投资机遇

访客 2025-04-30 18:30:39 7
赵枫:可为之年的投资机遇摘要: 4月28日,在“投资·可为|2025年度中国投资人峰会”上,宁泉资产执行董事杨东、睿郡资产执行董事杜昌勇、睿远基金董事总...

4月28日,在“投资·可为|2025年度中国投资人峰会”上,宁泉资产执行董事杨东、睿郡资产执行董事杜昌勇、睿远基金董事总经理赵枫在“长期叙事与中级趋势”圆桌中讨论了可为之年的各种投资机遇,赵枫在圆桌论坛上回答了对市场、对行业的最新投资思考。

赵枫:可为之年的投资机遇

四个维度看A股“可为”

Q1:今年,市场“可为”的主题已经深入人心了,在目前这样充满变局的环境上,你如何评价“可为”?在什么层面上是“可为”的?

赵枫:我认为,“可为”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觉得,目前处在一个初步有成效、但还在调整的过程中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不是很乐观,也使得市场估值比较低。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中国宏观政策的空间其实很大,尤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中央政府在杠杆率、货币宽松度、财政赤字水平等方面都非常克制,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些都使得我们的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从行业角度看,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行业的竞争加剧,或者说非常剧烈。但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看,比如说我们用5-10年的角度,去看中国这些行业未来的发展,我感觉,中国正处在一个产能出清和优势企业逐步能够占据更大市场额的阶段。

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大家很有可能会看到,我们目前市场上的那些优质公司的ROE会得到明显提升。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的毛利率受损、净利率受损、投资回报率受损,但这个过程不会持续很久,所以,如果从长周期看行业的前景,我觉得是乐观的。

从估值角度,刚才杨总和杜总都说了,市场的估值很便宜,我就不用再重述了。

从企业角度,我觉得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看,没有变化甚至还在加强,只要企业的竞争力还在,我觉得企业给投资者创造回报的能力是不会改变的,只要给予时间,这些企业在一个合理估值水平下面,他们的回报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从这四个层面看,我觉得权益市场的“可为”空间其实还是挺大的。

市场存在“价值洼地”

Q2:你前段时间提到过,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目前还有很不合理的折价。经历今年的市场波动,你认为,折价在A股市场是否出现了变化?另外,你怎么评价大家一直认为是价值洼地的港股?

赵枫:“价值洼地”是我在公开年报里提到的,用“价值洼地”描述港股可能会更客观一点。因为港股市场无论放在全球比较来看,还是从大类资产比较来看,它的回报率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放在主要市场看,港股在全球已经是最低的之一了。

从回报率看,即使不考虑成长,港股现在很多公司的股息率、自由现金流的回报率跟市值回报率,都已经大幅超过我们能获得的固定收益的水平或者银行理财的水平,这种情况我觉得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还有成长,如果中国经济还有4%的增长,那么也意味着所有企业作为整体利润有4%的增长,这样的回报率可能就更可观。

我觉得,A股市场的估值分布比较离散,有估值非常高的企业和行业,也有估值非常低的行业和企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它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二十多年前提升了很多。我们在A股市场上同时可以看到估值非常昂贵的公司,我觉得,至少像我这样的投资者是不敢去买这些股票;但同时,也能看到仍然有非常便宜的公司存在,无论是从红利、股息率和稳定性上来看,还是从隐藏价值的角度。比如说,有挺多公司账上净现金水平占了总市值的60%-70%甚至90%,虽然这些公司不派息,这是很大的缺陷,但钱还是在那儿,还是值钱的。

所以,我觉得,A股公司要相对具体问题具体讨论。但总体来说,在A股可以找到合理回报甚至回报还不错的标的,跟固定收益、房地产几类大类资产相比,还是能找到相当多的远超这两类资产的标的。

内需有很大空间

Q3:现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于我们内外需相关性强的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请评述一下如何看结构性影响,尤其是你长期关注的消费行业,是不是会带来相应的新机遇?

赵枫:今天好像大家都特别看好消费,当然我也不例外,客观上,我的组合也是非常偏在内需消费上面。

做投资的都喜欢讲数据,确实,我们看到的数据是非常不合理的。比如,我前段时间正好看到一个数据,比如2018年到去年,中国的GDP增长了44%,出口增长了50%,但是社零总额只增长了约22%,也就是说,在过去6年里,消费在中国经济总量的占比是下降的,对中国GDP的贡献是下降的。

反过来看美国,就是赤字太高,花钱花太多了,生产不足,达利欧今天还写了一篇文章,在他理想的世界中,中国就是要多消费、少生产,美国要多生产、少消费。这其实已经说了很多年了,在资本市场上大家讨论也很多年了,我觉得到了今天,这个事情在急剧地发生改变,可能真的是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

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间,我们最直接能想到的是中国的消费力上来,内需消费得起来。美国的内需消费占GDP的80%,中国只有50%多,美国的服务性消费占了大头,中国的服务性消费肯定现在是比较低,未来就业问题也要靠服务消费来解决。所以,内需消费大概率是未来还能有持续增长的一个方向。

但是我想反过来说,大家也不用完全回避出口,其实中国企业到了这一步必须要走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龙头企业的海外布局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今年他们更加强调这个事情。

对于很多中国龙头企业来说,海外仍然是一个蓝海市场,中国有实力的龙头公司真的成为国际化企业,也许就在这几年开始起步。

我们看到,很多家电行业龙头、工程机械的行业龙头、锂电池的行业龙头都在做这个事情,那些企业虽然他们可能很多未来新增的部分可能不是来自内需,可能就是来自外需,这些企业我觉得同样未来非常值得关注。

Q4:市场比较共识的是,您的风格一直是行业均衡、个股集中,但整体更偏价值一些,您怎么看价值和成长的风格切换?

赵枫:成长股、价值股其实只是一种适合大家理解的提法,在我自己投资框架里面是没有成长和价值的区分,因为任何公司不管它有没有成长,甚至它是衰退都是有价的。

我们买任何一个公司的目的或者出发点,是它的市值要比内在价值更低,然后这个低还能带来未来几年合理的回报。

至于这个公司它有成长,它的定价可能会比较高;如果这个公司衰退了,它可能估值非常便宜,以至于即使他三年后、四年后,再长一点五年后消失了,但是两年收回投资了,这个公司不是也很值钱吗?

其实,投资不在于什么成长和价值,而是在于你自己对它的内在价值的评估和它的市值的比较。投资的成功率取决于你对于它价值判断的成功率,而市场的博弈可能不是我们参与的一种方向。

回归企业价值做投资

Q5:您看未来比较关注哪些行业的机遇?

赵枫:行业其实好像我也买得比较分散,因为我的出发点就是有便宜的就买了,而且还要自己懂得才要去买。有些行业可能也很好,但是我不懂,即使我碰到了,我也不理解,可能就不买了。

前面谈的宏观,但其实真正的选择,是一个股票一个股票看的,找到了特别便宜的公司,只要它便宜就买了,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行业的出发点,包括刚才说的消费。

其实,买消费确实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因为消费类企业的商业模式总体比制造业好一些,制造业技术很容易过时,然后又需要不断地资本开支维持竞争力。消费如果网络建好了,品牌建好了,它不需要很大的资本开支来维持它的生意模式。

所以,当外部行业非常不确定的时候,显然消费的反脆弱性要比制造业强很多,这也就是过去这几年之所以消费会买得越来越多的原因,它是一个自下而上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事先想好了消费行业,只能一个股票一个股票看它的价值和价格的比较去做投资。

Q6:近几年,你也提到,宏观环境的复杂会使得对企业盈利的理解、估值的定价、投资组合的调整都变得更为复杂,你如何应对这种变局?

赵枫:确实,外部环境跟我们在十几年前做投资变化是蛮大的。我们对企业的判断要更加严格一点。

前面也提到,为什么我们会回到消费上去,因为挑来挑去,发现这种企业的盈利判断可能是最可靠,很多公司你对它的盈利判断,不要说五年十年了,两年都看不清楚,那么你怎么对它做估值?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一个是,为什么会买红利股、高分红股,其实本质上就是对未来的风险无法判断,无法评判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能确定的收益先算出来。

当然,还有一方面,可能跟无风险利率比有吸引力,比如运营商的现金流算得比较清楚,你能每年拿钱拿到兜里多少,虽然我们买的时候只有10%的股息率,但你拿五年就是50%的本回来,只要拉长周期看,确定性回报的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尤其在市场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你对很多成长的判断很容易犯错的情况下,守住本金还能有不错的回报,应该是个比较好的投资策略。

Q7:请给投资者一个简明扼要的操作建议。

赵枫:投资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个非常高难度的技术活,要回归企业做投资,真的回归到企业的价值去做投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