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普陀·遇见新视角|走进元代水闸遗址,解码先民治水智慧

访客 2025-05-09 12:21:12 9
普陀·遇见新视角|走进元代水闸遗址,解码先民治水智慧摘要: 走进延长西路619号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有一种时光交错感。站在遗址陈列厅的玻璃栈道上,脚下数千根木桩如森林般矗立,...

普陀·遇见新视角|走进元代水闸遗址,解码先民治水智慧

走进延长西路619号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有一种时光交错感。站在遗址陈列厅的玻璃栈道上,脚下数千根木桩如森林般矗立,石板间的铁锭榫泛着锈迹,仿佛正在诉说70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

元代水闸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当时,此处正在建造志丹苑商品房,埋于地下7到12米深处的遗址,在打桩时露出端倪。其后经过考古专家不断考古勘探、文献查证、专家论证,确认了这是一处与吴淞江有关的元代水闸遗址,而主持这项水利工程的正是元代的水利专家、书画家任仁发。文献记载,任仁发曾在吴淞江支流上修筑石闸6座,目前能够勘探并完整留存的遗址仅此一座。

经过多次发掘整理,遗址终于在2006年完全展示了全貌。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32米,由闸门、闸墙、底石、夯土等结构组成。作为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获评了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规模最大,指的是该遗址总占地面积多达约1500平方米,是同类元代水闸遗址所无法比拟的。而做工最好,是指考古发现此处元代水闸建造工艺非常讲究――先打下1万余根木桩,木桩上铺木梁,木梁上再铺木板,木板之上最后铺石板。为了确保精密,大部分木桩都由工匠用毛笔蘸墨汁进行编号,而最上层的石板之间则用银元宝形状的铁锭榫固定。

普陀·遇见新视角|走进元代水闸遗址,解码先民治水智慧

铁锭榫

“大家站在玻璃栈道上往下看,凡是手不可触摸的地方都已距今七百多年了,包括一块砖,一个石子,一根木桩……”根据讲解员的讲解,可以看到地表以下7米多的遗址陈列厅里,7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遗址一览无余。

带着墨书和八思巴文戳记的木桩,以网格状布局成片深嵌于淤泥中,形成立体支撑网。“每根木桩都是经过精准定位。”现场讲解员指着纵横交错的木桩解释,700年前工匠采用墨书记录编号,再用八思巴文(元代官方文字)盖戳验收。

闸底处采用了四层防渗结构,底石下依次铺设木板、木梁、地钉,各块木板拼合后再用铁扒钉加固,并涂抹上油灰麻筋,潮汐冲刷下滴水不漏。该技术改良自宋代《营造法式》,堪称古代版的“点线面结构力学”。

普陀·遇见新视角|走进元代水闸遗址,解码先民治水智慧

遗址上,严丝合缝的青石地基引人注目。这些采自太湖的青石,质地坚硬且耐水蚀。每块石料都按尺寸精心打磨,既能相互嵌合,又能减轻水流冲击。石块与石块之间,还穿插着“铁锭榫”—— 形状如同元代的银元宝,两头宽中间窄,嵌入石块预留的槽口中,随着水流压力的增加,反而会越卡越紧,将分散的石块牢牢“锁”成整体。铁锭榫与石板咬合处还附着些许灰白色物质,是油灰麻筋,黏若胶漆,防水防腐,让闸体在水蚀中岿然不动。

涨潮闭闸拦沙,退潮开闸冲淤。这座水闸不仅是元代水利工程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遗址中斑驳的木桩残件,七百年前的墨痕仍在木纹间若隐若现,与展厅外现代化的城市天际线在玻璃窗上叠成双重影像。任仁发或许不会想到,他们为治理水患而创造的工程奇迹,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知难而进、精益求精”的精神注脚。那些被毛笔编号的木桩、用铁锭榫固定的石板,不仅撑起了一座屹立七百年的水利工程,更构筑起一座永不崩塌的智慧丰碑——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科技进步的路上,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巧思、对待工程的严谨与细致,始终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也让我们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读懂何为“了不起的中国智慧”。

原标题:《普陀·遇见新视角|走进元代水闸遗址,解码先民治水智慧》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陶钦忆 施旖雯 易雯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