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首次走上AI红毯打太极,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

AI+人形机器人+红毯,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今天上午,2025年上海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拉开帷幕。
一年一度的科学家红毯秀上,30余位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款款走来,前沿科学家、U35新秀、国际科技博物馆馆长携手同行,还有3张人形机器人新面孔吸引无数目光。他们穿过XR(扩展现实)打造的科学幻境,在带来一个个卓越科技成果的同时,更绘制出一幅幅穿越未来的科学蓝图。
听项目牵头人讲“十大科学进展”
今年科技节红毯秀上打头阵的,是“十大科学进展组合”。去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一半来自上海。
去年底,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名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团队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当时我只是想做好一件能为患者解决病痛的事。”他说。
“科学十大进展”天团
作为一名医生科学家,他有两个最大期望:一是让病人“躺着进来,站着出去”,二是让CAR-T疗法从昂贵的“个人定制”变成质效更可控、安全性更高的工业化产品,从而降低治疗成本,造福更多患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研究所研究员阮昊团队研发出国际首创的光存储技术,使一张光盘的等效存储容量相当于8000张商用光盘或约100个普通商用硬盘。没想到,走个红毯也能遇到“熟人”,原来同来走红毯的智元机器人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在上海光机所读博时,阮昊就在那儿当老师。
阮昊透露,他们的下一代存储光盘正在进行技术工程化,希望能像人形机器人一样快速产业化。“上海的基础科学与学科交叉都比较强,我们对实现这个目标很有信心。”他说。
红毯与人形机器人“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万台人形机器人在各个岗位大展身手,科学红毯让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又多了一个。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携一高一矮两款人形机器人而来,“大高个”GR-2能搬运十几公斤的物体,“小个子”N1耐力强,单次巡航可达2小时以上。
别看机器人在红毯上走得“淡定”,台下训练却花了不少功夫。傅利叶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之梦始于2019年的一个“愚人节玩笑”,2023年他们发布了第一台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公司成立至今,已有超过万台机器人交付到3000余家医院。
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说:“想要在红毯上走得稳,每个机器人都要经过上万小时不同场景、不同地形的测试,还要在虚拟环境中经历无数次练习。”
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在红毯上打起了太极拳,一边打一边介绍起招式。走红毯、打招呼、打太极,所有动作均由机器人自己思考决策完成。
智元机器人打太极
智元机器人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感叹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之快:“去年不少机器人走起路来还踉踉跄跄,今年不仅能走路,还可完成各种动作。红毯就是让公众见证机器人发展速度的绝佳窗口。”
百米红毯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不变的百米红毯,变的是不断拉高的科技含量。
在去年元宇宙红毯的基础上,今年的AI科学红毯首次采用XR(扩展现实)技术,实现现实景观的空间拓展。12组嘉宾一踏上红毯,AI就能实时将他们的动作与展现其创新成果的场景实时融合,无论是神秘的“大脑宇宙”,还是遥远的极光幻境,科学秘境中的星辰大海展示着科研工作者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创思维的熠熠闪光。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今年第二次走红毯,她对红毯“含科量”的提升颇有感受。她认为AI很有意思,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她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源自25岁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偶然接触到的细胞死亡机制问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40多年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是第二次走红毯。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科普图书《118化学元素》作者戴升的科学之路也源自对原子排列问题的好奇。随着技术的发展,他开始用冷冻电镜探索微观世界的秘密,在解答小时候疑问的同时迎来一个又一个新问题。
今年的科学红毯还将首次迎来普通公众打卡,人人都可走上这条科技红毯,与创新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首次走上AI红毯打太极,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
栏目主编:任荃 题图来源:本文图片均由袁婧摄
来源:作者:文汇报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