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银行:坚守主责主业 零售转型业绩凸显

坚持做强主业、深耕市民及乡村金融领域发展、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2024年,郑州银行实现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增长”,经营业绩亮点纷呈。
亮点一:个人存款占比增至54% 零售转型业绩凸显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个人存款余额2,181.79亿元,占全行存款总额的比重约54%。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郑州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耕市民金融及乡村金融领域发展,通过精心打造的“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和“乡村管家”四大管家服务,来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战略。
亮点二:信贷投放持续增速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
截至2024年末,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高出全省金融机构0.74个百分点远超省内同业银行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末,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为2,689.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个人贷款余额为909.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9%。
亮点三:人均、网均资产及存款持续提升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人均资产1.09亿元,网均资产37.16亿元,创近三年新高,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人均存款0.65亿元,网均存款22.23亿元,人均网均贡献值持续提升。
亮点四:不良率持续下降 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郑州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79%,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2.99%,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亮点五:聚焦五篇大文章 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郑州银行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充分履行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责任,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482.69亿元,增速44.50%;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91.46亿元,增速123.73%。
郑州银行深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施,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紧密围绕河南省、郑州市“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亮点六:近三年首次净利润正增长 实现现金分红
郑州银行降本增效、业务转型双管齐下,2024年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扭转近三年净利润负增长态势。
同时,郑州银行提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结合2024年度利润实现正增长,资产、存款、贷款增速显著,整体业绩向好的态势,投资者可能形成对郑州银行持续稳定现金分红的预期,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提高郑州银行投资价值。
亮点七:存款增速翻番 资产增速抬升 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远超省内同业银行平均水平(2024年12月末,河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09,447亿元,同比增长8.81%;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89,257亿元,同比增长6.77%)。
亮点八:存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 增速大幅高于全省3.26个百分点
2024年,郑州银行存款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全年存款增量435.77亿元,超过前两年增量总和。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3,876.90亿元,全年存贷款增量分别为435.77亿元、270.82亿元,存贷款增速分别为12.07%、7.51%,分别高出全省金融机构3.26、0.74个百分点。
亮点九:聚焦重点战略部署 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郑州银行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域战略规划,着眼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开展以来,郑州银行已落地相关业务6,586户,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落地11个地市40个“白名单”项目,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支持了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亮点十:打造科创业务特色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郑州银行深度践行使命担当,聚焦科创企业、研发机构、双创活动,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量身定制低成本、弱担保、便捷化的金融产品,着力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度、覆盖面、获得率。创新推出并落地“研发贷”、打造“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等8款科创类产品,重点扶持了以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
审核:卢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