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中年转型“站上讲台”,他成了男孩们的“生活导师”

“一声声‘波哥’传来,不知情的人或许以为我有不少跟班,其实不然,他们都是我负责管理的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的住宿生。没错,我是一名男宿管老师。”
前几日,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副校长王玉妹在微信朋友圈上转发了一篇来自宿管老师施剑波的日志,“没想到施老师不仅管理学生有方,文笔也很不错。”提及“波哥”,校园里几乎无人不晓。
他是学校宿管部成立十多年来,唯一的一名男宿管老师;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是站上讲台,曾因为高考失利从事了一份和教育几乎不搭边的工作,后来又因为机缘巧合转行,走到了孩子们中间。
他说:“课堂里,老师教授他们文化知识;课后,我教他们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算圆了年少时的梦想。”
1
“半路出家”
圆了教师梦
每天早晨,住宿学生坐校车离开宿舍区去上课后,施剑波忙碌起来,他先检查每间宿舍的卫生,再打扫公共区域,“每天晚上,我们会点名、查寝,如果半夜有学生出现生病或突发情况,还需要宿管老师第一时间送医。这份工作琐事比较多,但我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吧!”工作间隙,施剑波接受了第一教育的采访。
现年40多岁的他是学校中的唯一一名男宿管老师,自然备受关注。他坦言:“我也没想到,步入中年,被70多名男生叫‘老师’,但也算圆了年少时的教师梦。”
当年高考时,施剑波填报了一所师范学校,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被录取,这也是他最大的遗憾。
大学毕业后,他入职了南京一家公司,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工作后,我每隔一两个月会回一趟家,去看看家人。后来,我的孩子渐渐长大,我想给他更多的陪伴;而且父母年纪大了,也需要照顾,我就想着要不找份在崇明的工作。”
就这样,施剑波踏上了求职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崇明区的新纪元双语学校发出招聘宿管老师的启事,他内心的教师梦再一次被唤醒。
“我一直非常喜欢与年轻人相处,他们的活力和朝气能感染到我。我记得,学校对宿管老师的招聘条件是需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我觉得这份职业既能够给予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引导,同时又能见证他们在校园中的成长和蜕变,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施剑波还没顾得上考虑学校是否能接受一名男宿管老师,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
学校宿管部主任樊红菊回忆:“2023年,因为学校国际部的发展需要,在中兴镇又建了一栋宿舍楼,急需几名宿管老师。施剑波各方面要求都非常符合,学校决定让他来试一试。我们宿管部成立10年来,前面8年半,我们一直是‘娘子军’,直到施剑波的加入,为我们团队注入了活力。”
施剑波和学校宿管团队
“我的力气比女老师大,宿舍区需要搬运重物的时候少不了我;作为男老师,我和这群男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也比较愿意与我交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本身就是崇明人,有孩子生病急需就医的时候,我对周边的医疗资源比较熟悉,可以第一时间开车送学生去医院。”一年多来,施剑波发现了自身的优势。
2
成为无人不晓的“波哥”
“半路出家”的施剑波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入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还多了一个“外号”——波哥。
关于“波哥”的来历,他和小编分享了一个故事。
入职2个多月的一天晚上,施剑波查完寝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准备熄灯休息。突然,几个孩子急匆匆地跑来敲他的门,“老师,你快来看看,我们寝室的屋顶上有一只大壁虎。”
“其实我当时也有点害怕,但既然学生这么信任我并且称呼我老师,我自然只能硬着头皮上,于是就开启了一场与壁虎的‘大战’。”如今回想起那个夜晚的经历,施剑波也觉得有点好笑。
最终,他克服内心的恐惧,用纸巾抓获了壁虎,那一刻,有位学生大喊:“波哥,你太厉害了!”
从那天起,“波哥”这个称呼在学生中传开了,“波哥,我回来啦!”“波哥,有没有想我啊?”“波哥,今天换发型啦,真帅!”一声声“波哥”,让施剑波心里暖暖的。
他说:“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感觉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甚至有家长来送孩子上学时,见到我也会叫我‘波哥’,让我挺意外的。”
除了“波哥”,在学校里,老师们还常常唤他“秀才”,“他每天检查完寝室卫生后,如果发现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会亲手写一张小纸条放在学生桌上,指出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成为一名宿管老师之后,他一直坚持写日记,记录下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我们也没想到,他文笔还是不错的。”有时,施剑波也会与带教师父樊红菊分享自己的日志。
3
教授生活技能
也教授“如何做人”
入职一年多来,对于这份工作,“波哥”感到很自豪,“课堂里,老师教授他们文化知识,放学后,我则教授他们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做人的道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去年,新生小军(化名)转到施剑波负责的宿舍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胆小、孤僻、不爱说话。我心想,这孩子可能不太合群。果不其然,来到宿舍后,他一个人站在床边,手足无措,也不和室友交流。”
于是,“波哥”叫来了隔壁寝室两位性格开朗的学生去主动和他聊天,“老师带这两位同学来和你认识一下,他们都是你同班同学。让他们带你熟悉一下环境,怎么样?”
“你们,想干嘛?我……我害怕……”小军的反应把施剑波吓到了,“我知道他胆小,没想到胆小成这样。当时的场面非常尴尬,那时,我瞥见他床头柜上摆着几瓶卡通造型的塑料罐,里面装着许多小玻璃球,我顿时有了主意。”
施剑波示意两位同学先离开,他围绕这些小罐子展开了话题,“这罐子里装的是什么呀?看起来好好吃的样子,能给老师尝一颗吗?”我假装伸手要拿一颗尝尝,孩子的紧张情绪明显缓和了,他笑着回应,“老师,这是玻璃球。”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行为有点傻气,但让孩子卸下了防备心,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开始了。”施剑波告诉第一教育:“他渐渐地不再害怕与他人交流,我也教会了他使用洗衣机、整理床铺等生活技能;每周末,小军坐校车回家前,我都叮嘱他到家后给我发个消息,他每次都能做到。”
今年大年初一一早,“波哥”收到了小军发来的消息:“波哥,新年快乐!” 那一刻,施剑波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他变了,变得更勇敢、开朗了。”
工作之余,他还担任起了“亲子关系调解员”,学生与父母产生摩擦时,会第一时间找“波哥”倾诉,“我也是一名高二男孩的父亲,非常理解学生的感受,之前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抱怨说,父母的责备让他感到烦躁,产生了离家出走的想法,我劝他不要冲动,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后来,学生冷静下来,打消了这个念头。”
施剑波与他的儿子
一年多来,看着孩子们从初来乍到时的懵懂到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倍感欣慰。
4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
不是驯服
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施剑波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为“中兴镇靓仔群”,周末和假期时间,他会在群里发布一些重要提醒,偶尔也会和孩子们互动聊天。
有一次,施剑波感冒发烧了,但症状不算严重,就没去医院。不巧的是,宿舍里的感冒药吃完了,于是,他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我感冒了,谁有药救救我呀?”发完后,他也没太关注群消息。
“孩子们坐校车回到宿舍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而是匆匆跑回了宿舍。我还觉得很奇怪,便叮嘱他们慢点跑。”等施剑波回到宿舍后,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他打开门一看,走廊里站着好多学生,刚想问怎么回事,就听到有人说,“波哥,我这有感冒药,给你!”“波哥,给,我有退烧药。”“波哥波哥,我这儿有消炎药!”
那一刻,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强忍着泪水说道:“臭小子们,没白疼你们!还不赶紧去洗澡睡觉!”
施剑波告诉小编,每一届学生毕业后,他都会将群里的学生移除,再邀请新生加入,但许多毕业生逢年过节依旧会给他发来祝福。
“曾经在走廊上嬉笑打闹的学生们,如今有的考入理想的高校,有的已经能在大型活动上独当一面。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驯服,而是唤醒。”施剑波表示。
对于今后的规划,他想继续当好一名生活老师,成为团队中出类拔萃的人,“我会尽力陪伴每一届学生,希望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