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有哪些项目?因何当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日在京揭晓。它们是(按年代时间顺序):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云飞说,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是过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涵盖了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佛教考古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据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终评会的评委从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
本届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推介活动共收到30个参评考古项目。下面是2024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简介: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资阳濛溪河遗址距今8-6万年,处于早期现代人演化的关键阶段,特殊的饱水环境难能可贵地保存了方方面面信息。该遗址群累计出土编号石器、化石标本1.51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0.21万件,是旧石器时代“百科全书”式的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世界唯一发现丰富植物的遗址,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石器和动植物遗存的全科型遗址。在对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早期文化发展认识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仙居下汤遗址绝对年代距今约1万年到4000年。下汤遗址坐落在一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为主。通过四个年度2250平方米的发掘,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上山文化中晚期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过程。中心台地和外围人工土台上遗迹丰富,有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广场、沟渠、道路等遗迹,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样本。
临洮寺洼遗址是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文化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800米。遗址内涵极为丰富,经过多年考古工作,发掘出一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发现三重长方形布局的“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上述发现展现了48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其西北特色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容。
玛不错遗址出土的部分骨器和石器。
康马玛不错遗址的新发现是近年来西藏考古新石器阶段最重要学术突破,发现了迄今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距今4800-2000年)也最为清晰的文化序列,解决了西藏中南部新石器不同阶段的文化格局问题。不仅填补了高海拔新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策略研究的空白,同时为西藏新石器阶段聚落考古与社会研究提供了迄今最为丰富的一批资料,对世界范围内认识和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黄陂盘龙城遗址为夏商时期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聚落,是探索长江流域早期文明进程的关键遗址。新发现极大扩展了以往对城市聚落布局的认识,揭示了城市聚落的阶段性变迁,并由此展现出中原王朝向南的经略历程。发现铸铜手工业作坊,更新过去地方城市不能生产青铜礼器的认识。探索遗址景观环境的变迁,首次从考古学证据明确夏商时期长江中游水位变化趋势。首次发现长江流域夏商时期石构遗迹,进一步表明盘龙城城市聚落的复杂性和突出规格。
宝鸡周原遗址聚落考古的大突破,是西周乃至先秦考古中罕见的大发现。首次在周原遗址发现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是目前所知先周文化规模最大的建筑,首次在一处遗址中发现3座西周城址。同时,促进了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确认了周原乃古公亶父迁岐之地,是先周文化近百年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三重城墙的发现,使周原西周城市结构和发展过程豁然清晰,有力推动了周代营国制度的深入研究。
琉璃河遗址发现的作册奂器组合及“太保墉燕”铭文。
房山琉璃河遗址是目前发掘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作为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所封之燕国,是西周分封制最有力的见证。新发现外城墙和外城壕,首次明确了西周封国中的两重城垣结构。城址范围由60万平方米扩大至近100万平方米。贵族墓葬M1902出土作册奂器有关“太保墉燕”的铭文,证实了召公亲自到达燕地主持燕都营建,是北京城市建设史最早的出土文献,实证了首都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为研究楚文化政治格局、礼制变迁与艺术成就树立了里程碑式的考古标杆,不仅改写了楚文化研究的时空框架,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江淮流域的璀璨实证。武王墩墓是战国楚系墓葬中“独立陵园制”的典范,“亞”字形九室多重棺椁为国内首见,椁木墨书数千字,是迄今等级最高、信息最系统的先秦墨书文献,为破解楚国职官制度与营造流程提供了“活字典”。
河泊所遗址发现的官印封泥。
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发掘及其收获,是云贵高原地区考古的重大突破,是先秦及秦汉时期边远地区考古的最新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珍贵实证。考古发现揭露了汉代益州郡城址的主体布局,出土了“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大量有字简牍及“益州”铭文瓦当等重要实物,实证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西汉置益州郡”的历史史实,弥补了汉代基层治理考古发掘资料的缺失,揭示了中央王朝通过“赐滇王王印”、推行郡县制的柔性治理。
喀什莫尔寺遗址经过六年持续发掘,清理出大规模寺院建筑群,出土了极具特色的石膏佛教造像、铜钱及石、陶、木、丝织品等大量遗物,系统地揭示了寺院建筑构成,理清了遗址的兴衰历程。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莫尔寺遗址始建于公元1世纪,废弃于9世纪末10世纪初,延续约900年,是迄今发现我国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发掘成果表明,佛教进入西域、疏勒伊始,就开启了中国化进程,提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模式,是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的有力见证。
原标题:《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有哪些项目?因何当选?》
文内照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樊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