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实习期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权威解析来了

访客 2025-08-18 12:22:20 26554
实习期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对于这一问题,权威解析指出,实习生的身份及其在实习中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是决定其是否属于劳动关系的关键因素,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从事的工作内容与其专业相关,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那么其实习期间可以被认定为劳动关系的一部分,反之,若实习内容仅为短期、临时性的辅助工作,则可能不被认定为劳动关系,具体情况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实际案例进行判断。
以下为严格保留原文信息的内容,仅对格式进行规范处理,确保包含 `

` 标签、`` 标签,且未使用任何 `*` 符号:

实习期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需结合实习目的、主体身份及法律关系特征综合判断。根据现行法律框架,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呈现“非劳动关系为主流,特定情形可认定”的二元格局。

一、主流观点:在校生实习不构成劳动关系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款成为司法实践中认定实习关系的主要依据。例如,某高校学生李某在某企业实习期间受伤,法院以“实习目的为完成学业任务,企业未对其实施劳动管理”为由,认定双方不构成劳动关系,纠纷按民事侵权处理。此类案例中,实习生与单位通常签订《实习协议》,明确约定“不建立劳动关系”“按天支付实习补贴”等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劳务关系的属性。

二、例外情形:以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可认定劳动关系

若实习生已基本完成学业、以就业为目标,且单位实施劳动管理并支付报酬,则可能构成劳动关系。北京三中院审理的某案例中,临近毕业的小张在某公司实习6个月后正式签约,法院认定其劳动关系存续时间应从实习期起算,理由包括:公司知晓其毕业身份、实施考勤管理、按月支付工资,且小张提供持续劳动。此类情形下,实习生与单位的关系已具备“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特征,符合《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

三、法律风险与实务建议

对单位而言,若意图规避劳动关系,需在协议中明确实习目的、管理方式及报酬性质,避免使用“工资”“试用期”等表述。对实习生而言,若希望建立劳动关系,应保留考勤记录、工资转账凭证等证据,并在协议中约定“毕业后优先录用”等条款。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学校学生实习需签订三方协议,且岗位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工资标准的80%,这一规定为特定类型实习提供了权益保障。

阅读
分享